鉴真漆造像:跨越千年的记忆与技艺

2025-02-07 14:05:48 来源: 《环球》杂志

 

2016年12月20日,在日本东京,演员们表演歌剧《鉴真东渡》中日本遣唐僧(左一)请求鉴真和尚东渡普及佛法一幕

文/许力静 陈秋荣

编辑/马琼

  春日将近之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又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尽管比起其他主要旅游景点,唐招提寺因为位于郊区,游客数量没有那么多,但这座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里,因为有着唐朝鉴真和尚的塑像而闻名遐迩。为了保护这座1200多年前的真迹,日方2010年借助数字技术制作一尊高精度的复制品,后来还公布了相关过程的影像,该复制塑像于2013年公开展示。

  徜徉在唐招提寺中的游客,不仅能有幸一睹真迹风韵(位于寺内御影堂内,每年开放三次),还能对比同样传神的复制像(位于寺内开山堂内),经由科技打开的时空隧道与古代能工巧匠们“牵手”,感受数字技术加持下千年文化精品在现代社会的“重现”。

使用“活脱干漆”工艺

  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本山,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建立于公元759年。

  公元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人赴中国求学,请求鉴真传授律宗戒律,并邀请他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戒法。鉴真和尚为了将正统的戒律引入日本,经过6次艰难的努力,终于在公元754年抵达日本,其后主持修建作为戒律专修道场的唐招提寺,为日本佛教戒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如今,唐招提寺不仅是研究佛教历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场所,也以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建筑及佛教文化遗产而闻名。唐招提寺中的“唐”字为纪念鉴真来自唐朝,也象征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厚渊源。

  寺中最为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便是鉴真和尚的漆造像。鉴真像不仅是艺术与技术兼备的漆艺术的杰作,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66岁的鉴真成功抵达日本后,应奈良地方贵族的邀请,决定兴建一座寺庙以弘扬佛教律宗思想。鉴真终其后半生,传授了大量中国佛教的戒律和文化。

  10年后的公元763年春,在鉴真圆寂前,其弟子僧忍基梦见讲堂的栋梁摧折,“痞而惊惧,欲大和尚迁化之相也。乃率诸弟子模大和尚之影”。感受到鉴真即将离世的预兆后,忍基率思托等弟子开始制作鉴真像,以供奉和纪念。该造像高80.1厘米,采用“活脱干漆”工艺制成,至今存世约1262年,是日本最早的写实肖像雕塑。

  “活脱干漆”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传统工艺,主要用于佛教造像。该技法制作的佛像具有轻巧、易于携带的特点,因而在佛教巡游仪式中作为行像广泛使用。其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首先,以泥胎为基础,使用生漆作为粘合剂,将纻麻布逐层裱糊在泥胎表面。待漆层自然干燥后,去除泥胎,并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和推光等工序,最终在表面上施以精美的彩绘,使其成型。

  这一工艺不仅确保了细节的丰富性,还因漆的坚韧性和耐用性,使得该造像得以历经千年保存至今。鉴真像为真人等大,结跏趺坐,双眸闭合,表情庄重肃穆,展现了他在晚年经受苦难却依然保持慈悲心怀的崇高精神境界。造型简洁而庄严,衣纹流畅自然,漆面温润,立体且生动。此外,鉴真像在面部的饱满度与躯体的厚重感等方面,保留了唐朝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体现了中日文化在佛教艺术领域的深度融合。

一次重要的修复

  鉴真像的材质与工艺是“活脱干漆”,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从明治维新至1935年的大约半个世纪内,这尊造像一直被误认为是“纸制”。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在于,在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8年)以前的一次修复中,造像右侧的残缺部分曾被用纸张修补,但此次修复的过程并未被完整地记录传承至后世。直到1935年3月,奈良美术院在对鉴真像进行全面修复时,才正式确认其材质实为“活脱干漆”。

  日本佛像雕刻领域的著名研究者毛利久在《关于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坐像》(1983年)一文中明确记述了以纸张修复过的具体部位:“该造像曾于昭和十年(1935年)经由奈良美术院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发现,其头部、右胸、右腕下部的偏衫处、披挂在右胫上的部分袈裟上、右袖、右膝等处曾用纸进行修复。”

2020年3月13日,一位观众在上海博物馆参观“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展出的鉴真和尚画像

  1935年这次修复被视为日本美术史上的重大突破,不仅明确了鉴真像的制作工艺,也从一个侧面证明鉴真像的轻薄程度堪比纸制,尽显“活脱干漆”工艺的绝妙。更刷新了人们对天平时期(710年至794年间的日本奈良时代)美术史的理解,同时也对寺院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像现安放于唐招提寺内北部深处的御影堂,环境幽静,气氛庄严。除鉴真像之外,由东山魁夷于1971年至1982年间专门为御影堂绘制的鉴真像厨子扉画、襖绘以及障壁画共68面,也一同陈列于此,气势恢宏。御影堂每年仅在唐招提寺举行的“鉴真和尚坐像特别开扉”活动中向普通参观者开放3天(每年6月5~7日),供游客近距离参观参拜。

  除了在唐招提寺内定期展示,鉴真像1980年还曾回中国“省亲”,在国内巡展数月,先后在鉴真的故乡江苏扬州及北京展出。

20年前的视觉震撼

  为纪念唐招提寺金堂平成时期的大规模修缮,东京国立博物馆于2005年1月12日至3月6日期间举办了“金堂平成大修理纪念唐招提寺展——国宝鉴真和上像与卢舍那佛”展。那次展览以重现奈良天平时代代表性建筑——唐招提寺的金堂和御影堂为两大核心主题。

  在金堂的复原展示中,以唐招提寺的本尊——卢舍那佛坐像为中心,同时展出梵天像、帝释天像及四天王立像(均为日本国宝),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天平时代的造型艺术空间。在御影堂的复原展示中再现了御影堂的内部陈设,不仅展出鉴真像,还包括安置鉴真像在内的厨子、东山魁夷绘制的厨子绘等障壁画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那次展览在会场内就设置了当时先进的VR(虚拟现实)影院,参观者可以随着VR影院“步入”停止对外开放的金堂内部,深入探讨了通过平成大修理解体过程中揭示的金堂建筑结构。其中一大亮点是展示了金堂的建筑结构演变过程。在金堂的修复过程中,从屋顶瓦片到墙面均被拆除,建筑的骨架结构得以显现。

  通过这样的方式,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从古代中国传入日本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意匠,同时感受奈良天平时代高超的伽蓝建筑技术。“穿越”金堂,后经由讲堂、东室礼堂、鼓楼、宝藏、经藏,并最终抵达御影堂内部,一览鉴真像“原貌”。

  据记录,那次VR展示的显示屏长10米、高3米,利用多台超高精度投影仪(分辨率超过高清影像的两倍),呈现出震撼的视觉效果。20年前举办的那场展示,可谓当时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大制作”。

复制瑰宝,让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不虚此行

  2012年4月,唐招提寺向媒体公开国宝鉴真像复制像的彩绘复原形象。该复制像由纪念鉴真圆寂1250周年的契机促成,筹备工作始于2000年,2010年正式投入制作,委托京都市的财团法人美术院国宝修理所制作完成,于2013年6月正式向公众开放。

  此次复制得以顺利进行,也与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如实再现鉴真像风貌,复制像不仅需要精细复刻原像外观和制作当时的色彩,还要如法炮制还原其制作工艺。为此,唐招提寺与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共同在奈良国立博物馆的协助下,对鉴真像进行了三维形状测量、色彩测量以及高精细图像拍摄,并成功实现了数字档案化……

  那次测量调查利用凸版印刷的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化技术,详细记录了当前坐像的形状、色彩和表面信息,以期实现对该文化遗产数据的永久保存和传承。复制像以鲜艳的红色法衣、缝制拼接的袈裟图案,以及栩栩如生的肌肤色泽,成功再现了原像的风貌。复制像同样采用“活脱干漆”工艺,耗时1年10个月。完成基本造型后,研究制作团队又用了大约5个月时间为复制像上色。

  关于复制像的彩绘复原,该团队利用显微镜分析颜料粒子成分,精准再现了原像在公元763年所呈现的色彩效果。在复制像完成的最后阶段,还将其全身涂布油层,以再现江户时代前期原像所呈现的古色效果。

  如上文所述,鉴真像的原像每年仅对外开放3天,但自复制像制作完成后,便代替原像在唐招提寺开山堂内每天向公众开放参观,让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不虚此行。

  鉴真像的复制不仅让更多人一睹鉴真“真容”,更促进了关于中国“活脱干漆”技法与奈良时代干漆技法异同的研究,使得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据信,鉴真像由他的中国弟子采用中国当时主流的“活脱干漆”工艺亲自制作完成。首先,这尊造像在塑造形体时用手指进行了木屎漆的涂抹,其轻薄至极,以至于麻布的纹理清晰可见,而且并没有发现当时日本职业佛像匠人常用的刮刀塑形“工艺”痕迹;其次,原像在泥胎裱糊麻布阶段便对衣纹等细节进行了刻画。而日本天平时期主流的“活脱干漆”造像通常是在裱布结束后,再通过木屑漆堆塑细节;再者,原像制作完成后在表面进行了涂油处理。佛像等作品在完成后涂油的工艺在中国较为常见,但在当时的日本尚无先例。

  因此,可以基本确定,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漆造像并非由日本本土的职业佛像匠人制作,而是由随鉴真东渡的中国弟子,采用不同于当时日本常用技法的方式制作完成。换言之,尽管该造像在日本制作并保存,但其本质上却是“中国制”。那次复制无疑是对承载着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深远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的又一次重要保护与传承。

  回顾鉴真像原作的保护和复制过程,让人不禁感叹,在技术赋能下,观众得以观察到鉴真弟子如何在麻布上精心涂抹木漆;能够身临其境,见证那场不幸的大火在鉴真雕像右膝上留下伤痕;甚至还能够亲自参与到鉴真雕像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中,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文化遗产学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