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 拉美是一块遥远陌生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土地,其神秘莫测的古老文明尤其令人心向往之。从尤卡坦半岛的奇琴伊察,到库斯科的马丘比丘,从人们熟知的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古代文明,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研究和解释。
【复活节岛石像是谁的大作?】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一个最适合思考人生的天涯海角之地,那一定是智利的复活节岛。1722年复活节这一天,它被一名荷兰探险家发现,故名复活节岛。海岛位于智利以西3700千米,面积约164平方千米,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乘飞机前往,需要6个小时。由于与世隔绝,孤处大洋之中,复活节岛也被称为地球的“肚脐”。
这座遗世独立的小岛不仅有火山、平原、星辰、大海之景,更因岛上无解的巨大人形石像而闻名。目前已发现的石像共计约900个,其中有些达到10米高,百吨重,而最大的一个还未完工,有21米高,270吨重。他们眼深、鼻宽、耳方,头大、身短、无腿,双臂姿势各不相同,或散落荒野,半掩在土中,或立于海边,守卫着家园。
复活节岛上的巨人石像排成一列。(新华社记者叶书宏摄)
岛上最神秘莫测的一组石像由7位巨人组成。岛上的石像大多面朝内陆,唯有他们整齐地排列于统一的石座上,面朝大海,深沉眺望。更神奇之处在于,每到春、秋分之日,太阳的运行轨迹总会与石像的排列垂直,巨人或是面对日出,背朝日落,或是背向日升,静观夕阳。
巨人石像在夕阳中留下剪影。(新华社/法新)
除此之外,岛上还有唯一绘有眼睛的巨人,戴帽子的巨人等等,各具特色。石像有何意义?由谁雕刻完成?如何运达岛屿的各个角落?200多年来,专家学者们试图揭开复活节岛石像背后的秘密,但都无果而终。
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这些石像代表着原始部族的祖先首领,永远守卫着岛屿。有人认为,1250年至1500年间,复活节岛的原住民拉帕努伊人制作了这些石像,并将它们运送到现在的位置。后来,由于岛上资源消耗过度,发生了饥荒与内战,人口锐减,社会也随之衰落。
2000年1月1日凌晨,复活节岛居民在石像前举行传统宗教仪式,迎接新千年的到来。(新华社记者杨建华摄)
至于尚未学会使用轮子的拉帕努伊人如何运送石像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他们用树干铺在石像底下,充当了轮子的角色?;褂腥巳衔ㄔ煺哂蒙永ψ∈竦耐凡?,以石像底部撑地,竖直拉起,并用树干造成三角型支架加以辅助,让石像左右摇晃着前进。
【印加人为何修建马丘比丘?】
在秘鲁南部库斯科古城西北8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坐落着神秘的马丘比丘遗址。马丘比丘在当地原住民语言中意为“古老的山”,这座古城坐落在海拔2430米的山脊之上,俯瞰600米峭壁之下的乌鲁班巴河谷,被茂密的热带雨林包围,常年云雾缭绕。
(新华社/伽玛)
1911年,美国历史学家海勒姆·宾汉姆发现了这处印加文明遗迹。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建筑富有特点,发现时间较晚,这里成为了印加帝国最为人熟知的标志。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通过弯曲陡峭的石板小路,沿着高大的城墙,人们得以走进马丘比丘。城市内规划井然,精准切割的石块搭建成一幢幢建筑,北部多为宫殿、庙宇,南部多为作坊、居室和公共场所。城区外是排列整齐的层层梯田,也由石块垒成。此外,马丘比丘还拥有日晷、灌溉系统、排水系统等许多令人惊叹的设施。
(新华社/路透)
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马丘比丘是在1450年前后由印加人建造的,它的身上仍有许多谜团未曾解开。建造古城的石块巨大无比,难以搬运,而且经过极其严密的切割,印加人是否有能力做到?强大的印加帝国为何要建造这样一座远离首都库斯科、施工难度异常高的城市?马丘比丘因何废弃,居民为何消失?
马丘比丘一角,可见石材切割之精密。(新华社/路透)
有人甚至认为,马丘比丘的修建难度非人类可及,实际上由外星文明建造,印加人只是居住使用,这种说法无从验证。更具说服力的理论是,印加人崇拜太阳,渴望靠近神灵,举行宗教祭祀典礼,于是在如此高远的地方修建了城市。建造城市的石材并未经过长途运输,他们就地采石,制作砌块,垒筑古城,然后把剩余的石料扔下悬崖,只在山巅留下了这座奇迹般的天空之城。
关于马丘比丘的修建目的还有许多其他的观点,有人认为这里是贵族静居之所,有人认为这里是一座女修道院,还有人认为这里是印加帝国最后的避难所。至于马丘比丘为何荒废,更是没有一致说法。唯一确定的是,它静静地存在了几百年,魅力丝毫不减。
2011年7月7日,安第斯山脉居民在传统的印加仪式上表演,庆祝马丘比丘发现百年。(新华社/法新)
【纳斯卡线条的用途是什么?】
每个人童年时都有过拿着树枝在土地上作画的经历。然而,你是否想象得到,有人能够依靠简单的工具,在荒漠里绘制出长达275米的巨大图案?在秘鲁南部的纳斯卡沙漠中,就有数百幅这样的巨画。它们由深度10至15厘米的浅沟排列组合而成,因上下岩层的色差而呈现出鱼类、秃鹫、蜘蛛、猴子、树木、手部等多种图案,统称纳斯卡线条。
关于纳斯卡线条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6世纪。1927年,一名智利考古学家发现了线条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不过,被认为第一个正式开展纳斯卡线条相关研究的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保罗·柯索。他在1940年于秘鲁考察古代灌溉系统时,碰巧在飞机上发现了一组鸟形的纳斯卡线条,于是开始研究其来历与创作目的。
?。ㄐ禄?路透)
保罗·柯索发现线条那天恰逢南半球冬至日,而夕阳落山之处与线条末端几乎重合。经过研究,他提出,纳斯卡线条是古纳斯卡人用来指明天体起落位置的标记。这也成为了关于纳斯卡线条的最初解释之一。
在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尚未达成共识。有人认为,一些线条代表着星体的运动轨迹,有些动物图形则代表着星座?;褂腥巳衔潜挥美幢昙堑叵滤戎匾氐?。也有专家提出,线条是特殊的祭祀场所,可能被用于祈雨等宗教仪式。
借助碳14同位素测年法,研究人员得出纳斯卡线条已存在了2000年的结论。不过,年代久远,科技落后,并不代表古纳斯卡人无法绘制这些线条。今天,在一些图案的周围,仍然残留有木棍的痕迹。专家们推测,古纳斯卡人通过一些简单的工具就可以进行定位,完成画作。例如,在绘制螺旋线时,在圆心的木杆上系上绳子,拉紧后环绕,就可以绘出圆形,绳子逐渐放长,就成了螺旋线。
呈猴子图案的纳斯卡线条。(新华社/路透)
恒温、干燥、无风的气候使得纳斯卡线条历经千年不被侵蚀。由于太过庞大,要想一睹其真容,游客们必须登上周围的小山,或是乘坐飞机。2000年前的古人遗迹,能够给后人带来如此多的震撼与疑惑,令人感慨。(记者李家瑞,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
综述:描绘崭新蓝图 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署名文章引发智利各界热议
新华社圣地亚哥11月22日电综述:描绘崭新蓝图 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署名文章引发智利各界热议2016-11-23 00:43:56
-
新华国际时评:引领中拉友好关系驶入新航程
新华社记者赵晖 韩墨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2016-11-22 23:33:24
-
引领中拉关系驶入新航程——解读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国会的演讲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题:引领中拉关系驶入新航程——解读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国会的演讲2016-11-22 23:32:02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