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丽江古城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长山 字强
走遍千城万镇,丽江古城是独特的相遇。
青石板上,嗒嗒的马蹄声早已远去。可是,那个鲜活的丽江古城,总会吸引你走来和遇见。
品味诗和远方,丽江古城是不能错过的篇章。
漫步巷道石桥、走进诗礼人家、感受漫卷书香,一个形神俱妙、文韵悠扬的丽江古城扑面而来。
古城绽芳华
民房群落瓦屋栉比、百桥千巷清流绕坊。走进丽江古城,便是走进了建筑大观园。木府犹有“宫室之丽”,万古楼立城市之巅纳万千气象,徐霞客纪念馆再现“中华游圣”丽江情缘……一处处故地旧址藏珠蕴玉,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讲述着古城的前世今生。
800多年前,纳西族先民聚于玉龙雪山下,建造屋舍,开垦农田。后经一代代人努力,丽江古城日丰。如今,它涵盖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筑群和束河民居建筑群,仅在大研古城,就有3000多座民居院落如珍珠般散落分布。
1951年,丽江古城守护者作出“保留古城,另辟新城”的决策,让它惊世的容颜得以被温柔相待;1996年,地震恢复重建后古城基本格局不变,核心建筑仍存,保存了历史原真;1997年12月,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岁月洗尽铅华,古城绽放芳华。
大研古城里,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等建筑格局,尽显文化特色和天然之美;泉水穿街绕巷,滋润草木,孕育灵气,350多座石桥串连民居和巷道,“小桥流水人家”成就了“高原姑苏”的荣耀。
三眼井是丽江古城特色之景。智慧的纳西族先民利用地下泉源,依照地势高差建成上、中、下三个井池,上池取水饮用、中池洗菜、下池浣洗衣物,三池相连,各尽其用。当地居民至今遵守这一约定俗成的规矩,践行着节水爱水的优良传统。
民居建筑是丽江古城的根。从整体看,古城建筑群依山傍水、顺坡就势、随水布局;从近处看,屋舍纵横交替、高低错落、有开有合;从细处看,家家流水、户户植绿,方寸小院大有天地。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尺度适宜的民居建筑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正是丽江古城原本的“筋、骨、肉”,是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核所在,也是当地政府竭力保护的精华。
“宅院保持80%以上的原貌,木雕堪称一绝。我们生活在这里,院落就是活的,历史就可触摸。”阿六叔的话语声回荡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馆里。这个“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纳西民居院落始建于1875年,为阿六叔家世代居住和经商所用。2010年,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古城活态民居文化的打卡地。
越来越多的老院落“活”了起来。丽江古城恢复特色民居、名人故居历史原貌,重建木府古建筑群,打造方国瑜故居、王丕震纪念馆、纳西人家、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等30个文化院落,为文化传承打造新的场域,为游客深度了解丽江提供新的视角。
法律法规为古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坚强保障。目前,《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云南省东巴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有效施行,每一户民居客栈都严格遵守着政府制定的“五不准”原则:不准破坏古城布局,不准侵占水系、道路,不准加高楼房,不准使用现代建筑材料装饰房屋,不准见缝插针新建房屋。
外来商户也自觉遵从着丽江古城守正崇真的建筑哲学。“客栈保留传统民居风貌,与古城整体风貌协调一致,硬件按五星级酒店标准配置,软装着重凸显现代美学,给游客家的感觉。”南渡客栈负责人谢卡卡说,改造民居必须修旧如旧,连一扇窗要怎么开、一块砖要怎么铺都有讲究。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木丽说,我们努力维护古城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把文化遗产保护与人居旅游环境的改善、民族文化品位的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丰富、古城原住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文脉永流传
人潮涌动中,丽江古城的一处牌坊上“天雨流芳”四字格外引人注目,其纳西语谐音为“去读书吧”。
明清时期,丽江古城即兴办学堂,让当地各族群众广泛接受文化教育,“天雨流芳”便是那时留下的佳话。进入现代,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在丽江古城大放光彩。
“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文化是丽江古城的魂,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吸引天南海北的知音来读懂它。被写进书里、被拍成电视剧、被歌赋传唱……“没有围墙”的丽江古城,承载着各类文化汇聚、碰撞、出新。
在大研纳西古乐会,八旬老乐师和“00后”青年演员同台演奏;在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来自大城市的小学生和当地小“传承人”聚在一起,学习东巴文、东巴画;在雪山书院,众多知名学者、文化名人讲学授艺……丽江古城文脉悠远,弦歌不辍。
“每一个文字、每一幅画作、每一个符号、每一抹色彩,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林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长和闰元每天都要为广大游客讲解东巴文字、绘画、历史,教游客写东巴文字。他说,文化传承需要一代代接力,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凝聚在古城一砖一瓦之间,更以鲜活的方式渗透在群众的点滴生活里。近年来,丽江古城积极举办民谣、文学、美术、动漫等多类主题活动,孵化“新文化名片”,激活多元融合创新要素,打造古韵新风,给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活化利用注入新动能。
“我爱丽江夜晚熊熊的篝火,歌唱跳舞快乐简单……”去年暑期,很多人因民谣爱上丽江。持续月余的“2024丽江民谣音乐季”,通过城市路演、线上直播等活动,为人们提供音乐滋养。
丽江古城是民谣的天堂。这里歌手众多,《滴答》《小宝贝》《一瞬间》《丽江》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从这里流传开来。
正因为深厚的文化土壤和自由的文艺氛围,天南地北的歌手愿意奔赴丽江古城,唱邂逅、唱青春、唱爱情、唱乡愁、唱生活,给每一位听者传递温暖的力量。如今,“去丽江古城听民谣”已是很多人的旅行首选,越来越多的人因一首歌爱上丽江。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新时代,丽江古城管理者、原住居民、经营者及广大游客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守护文化遗产,加强与不同文明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奏响了“小城市、大文化”新韵律。
商旅今更胜
傍晚时分,丽江古城丽水金沙广场上,随着民族歌曲响起,身着民族服饰的本地民众不约而同地在音乐声中手舞足蹈,一些游客也加入到舞蹈队伍之中,大家手牵手,踏着舞步,欢笑声不断。在现场“打跳”的安徽游客陈凯说,外地游客和当地群众一起跳、一起笑,感觉很放松,不仅可以体验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也能锻炼身体,还能交到真心的朋友。
集景区、社区、遗产于一体的丽江古城,正积极构建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古城共同体”,2万多名原住居民、5000多户商户、成百上千万游客和谐共融。有学者说,历经800多年风霜雨雪的丽江古城,不仅未被摧残,反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中国方案”。
丽江古城何以长盛?答案不外乎一个“和”字——古城建筑本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作,文化之盛和商旅之兴是各民族和谐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马蹄印嵌入石板路、铜铃声飘荡四方街……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丽江古城自古就客商云集、商贸繁华,来自青藏高原的马匹、羊毛、皮革、药材和来自内地的茶叶、铁器、盐、糖、粮食等在此集散流通,各个民族的同胞更是在此和谐共居。
如今,丽江古城旅游业持续兴盛,餐饮、住宿、手工艺品、演艺等业态丰富多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此创业,追逐梦想,投身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手工艺等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作。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场景,让丽江古城更智慧、更年轻。
当前,丽江古城正大力发展“动静皆宜,昼夜精彩”的文化遗产游,不断增加古城特色文化院落、场景,增加文化看点、街景地标,常态化开展节庆、民俗、主题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为游览者带来美好体验,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去年1月至9月,丽江古城累计接待游客1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3.07%,比2019年同期增长47.44%。
“丽江古城富有烟火气、人情味,让人感到自由、舒适。”“80后”天津姑娘陈秋男是2020年来到丽江就不走了的游客,在古城经营客栈、咖啡店、餐馆。如今,她跟许多“新丽江人”一样,树牢“主人翁”意识,同心携手把古城建设得更好。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需要全社会参与。”木丽表示,要凝聚更大共识和力量,赓续文化基因,保护并传承好全人类的瑰宝,让丽江古城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古城边,雪山光耀夺目;古城里,花木常艳常青。岁月如流,万千游客走过街巷。丽江古城始终以开放包容、承古拓新的姿态,给每一位相遇之人笃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