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拉松是中年男人的广场舞”吗?
作者:李丽
写下这个标题后,我必须先说明两点才敢继续“走笔”:
第一,这个观点源自他人,在跑圈内外迅速流传,成为很多跑马中年男士的自嘲。其次,这个标题不存在对马拉松、中年男士或广场舞的任何偏见,广场舞非常健康欢乐和谐。同时,作为一个跑不了马拉松的中年女性,我总是对跑马的同龄段男同胞和女同胞充满敬意。
之所以尝试理解马拉松并进行小范围调研,是因为我发现,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被路跑的亲朋好友包围了。这让虽为体育记者但体力不济的我十分羞愧,且感受到赶不上中年“大部队”脚步的恐慌。
1月初中国田协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举办671场路跑赛事,约等于一天两场。在温度适宜的春秋季节,经常出现两天超30场比赛的马拉松“超级周末”。这么多的比赛依然容纳不了跑友的热情,各大马拉松报名“一签难求”,火到跑友们调侃“中签堪比中大奖”。
据2025全球首个白金马拉松厦马统计,男子完赛人数为22425人,女子为6948人,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至于为什么把路跑类比为“广场舞”,有人表示就跟大妈们喜欢跳广场舞一样,中年男性跑马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让自己觉得自己还年轻,在人生不同阶段寻找挑战。
不久前去听了体育咨询专家张庆的新年演讲,题为《体育的力量》。他说自己一直希望写本名叫《跑禅》的书,路跑的“禅”意,向内是内省自己,向外是连接他人。这番话让我对马拉松肃然起敬。
也许马拉松真的天生带点禅意。比如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所以赢在起跑线不重要,赢在终点固然好但也很难,毕竟冠军只有一个,享受运动的过程更有价值。
但任何事情能坚持下去,都需要持续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支撑。我私以为,路跑不仅治精神内耗,还有一个很大的价值是治啤酒肚。如果一个中年男性还不愿意跟油腻妥协,坚持跑下去就意味着朋友圈看得见的配速,也意味着自己摸得着的腹肌。跑步永远不会辜负坚持锻炼的人。
所有的运动其实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为何偏偏是路跑呢?相比球类、游泳、健身等需要学习的运动,跑步是人类天生的技能,无论何时何地,有一双过得去的跑鞋,拔腿就能跑。
至于中年女性干什么去了?就我身边的例子而言,相当一部分在家庭“搭子”跑马时忙于带娃辅导功课,部分选择瑜伽、普拉提等可居家进行的运动,也有一部分是真跳广场舞(健身操舞)去了。因为家庭、社会和生理的因素,马拉松对中年女性的吸引力要打些折扣。
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广场舞或马拉松。适合的,就是好的。
而年轻一代更青睐的往往是自行车、滑板、冲浪、攀岩这样新兴的户外“小众”项目。这不仅反映在攀岩、滑板等新项目在巴黎奥运会引发的关注度上,从“双11”“双12”户外装备亮眼的销售业绩上也能看出来。
我咨询过一位“90后”同事,新兴项目是怎么兴起的?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运动。年轻人喜欢这些运动,是因为更酷更炫更彰显个性,还可以灵活选择是跟朋友一起还是自己玩,而像足篮球这样属于“70后”“80后”的项目必须集体参与,对一些社恐又爱自由的年轻人不那么友好。
我想了下,觉得有道理,时代的烙印无处不在。比如我女儿这样的“10后”,今年寒假已是连续第三年送她去学滑雪了。
对正等待青春盛装出场的少男少女来说,路跑不免太枯燥了,快乐的反馈机制需要更直接更简单,他们当然也无法体会父母人生过半后在马拉松上的情感投射。
包括姚明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体育界人士认为,这一代中年人对路跑的集体沦陷,源于从小缺乏体育爱好的培养,以至于到了中年后想进行有氧运动时,能选择的只有跑步等少数项目。换言之,运动技能更强的年轻一代未来会有更多选择。
很多逐渐步入中年的男士在实践着那个经典过程:围观跑马,理解跑马,开始跑马。因为不小心尝试理解了一下中年男同胞跑马的心理,新的一年,我突然有立个flag的冲动:要不,我也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