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长挂“枝头”
王进业
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沧桑的历史变迁,坚韧的精神气质……“加勒比明珠”古巴真正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古巴首都哈瓦那,堪称建筑博物馆、汽车博物馆。漫步老城区大街小巷,就如在历史长廊中穿行。古朴典雅的建筑高低错落,墙体斑驳沉凝,刻印着过往的沧桑。不时有形状多样、或大或小的“老爷车”轰鸣着擦身而过,与中国吉利等新式车辆汇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1982年,哈瓦那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海明威故居就位于老城区的比西亚庄园。庄园始建于1887年。海明威从1939年至1961年在此居住了22年,其间写出了《老人与海》这部巅峰之作,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故事。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原型,是海明威的挚友、老渔民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好友惊险的人生经历让海明威的创作灵感和激情迸发。海明威曾感叹,《老人与海》是他这辈子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以后也不能再写出超越它的作品。
海明威创作了一系列硬汉形象。他本身就是一条硬汉,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绘画等。他故居的书房、卧室、餐厅里,挂满了他打猎的成果:牛头、鹿头等标本。海明威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血与火的考验,1918年7月在意大利战场上身中200多块炮弹片和机枪弹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写下的这句话,是他与古巴心灵相契的鲜明注释。海明威深情地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古巴扼守墨西哥湾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重要。美国一直对古巴“青睐有加”。早在1823年4月,时任美国国务卿亚当斯就抛出所谓的“熟果理论”,要让古巴在“政治引力规律”的作用下,像苹果一样被猛烈的暴风雨吹落到美国的土地上。
美国瞅准机会决定出手,于1898年发动与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的战争,全歼西班牙舰队。双方在巴黎签署的协议规定,“西班牙撤离后,将由合众国予以占领。”美西战争是美国扩张由大陆转向海外的标志。190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普拉特修正案,防止其他国家“染指”古巴,并且美国可为维护古巴“独立”而对其进行干涉。1902年5月,美国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国”。1903年美国强占古巴两个海军基地。
但古巴这只“苹果”很“硬核”,不管风吹雨打,总是倔强地高挂“枝头”。“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主人公永不服输的精神气质,正是古巴民族精神的写照。
行走在哈瓦那街巷,可以真切而强烈地感受到古巴人透溢出的坚忍与达观、追求与向往。不时可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街上、小公园踢足球,打棒球。也时见斑驳的墙体上挂着大大小小的鸟笼,鸟儿在笼子中跳着叫着。不少居民家的阳台上摆养着美丽的花草。
哈瓦那的文化艺术氛围浓厚。我随意走进两间画室,临街一间房子挂着十几幅画,是一位小伙子画的,其中一幅标价四五百比索。他说,这些画有的源于电影,有的是从照片中产生灵感。在另一间画室,男画师正在画一幅油画。他身旁立着一大幅菲德尔·卡斯特罗画像,卡斯特罗的肩上“盛开”着一朵鲜花。他说,这幅画要拿到越南参展。男孩二十八九岁,很有艺术气质。还有一黑发美女在旁相伴。女孩开朗地说,她是他前女友,专业是唱歌。她调侃说,他现在有好几个追求者,但我们两人仍是好朋友。男孩只是腼腆地笑着。
哈瓦那的夜色美丽又有几分神秘。有一年的五一节前,曾见到革命广场中央用旧桌子圈围起一方小天地,架子上挂着一部电话。一名20多岁的女孩坐在里面椅子上,一黑人男子站在旁边。开始以为是摆摊的,顺手拍照时,女孩用手捂着脸。黑人小伙很大方,主动凑近女孩,对着我们的镜头。原来十几天后要在这里举行五一节集会,现正在搭架子,做相关准备,他们负责照看场地。
与小伙聊起来。他是学护理的,在医院干了近十年,后来到一冰激凌店当保安,比原来收入多一些,但他说日子过得还是紧紧巴巴。告别时,适逢他妻子来送饭,他很高兴地接着,还拿出皮夹让我们看他和妻子及两个女儿的合照。他憧憬地说,我的两个女儿会过上更好的生活,看到更好的世界。
“永远向胜利前进。”革命广场上的巨幅壁画中,切·格瓦拉目光坚毅,注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