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0月13日电(记者冯源)当代人会在重要的文件袋上贴封条防止私拆,而在战国到魏晋时代,古人则用绳索捆扎简牍信札,在绳结处加上泥块,盖上印玺,防止私拆。这种泥块就是“封泥”。印玺如母,封泥如子,封泥随信发出后,“母子”就很难“重逢”了。而杭州的一场展览却实现了两千多年后的“母子重逢”。
由西泠印社主办,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和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筹)协办的“临淄新见战国两汉封泥展”12日下午在杭州西湖孤山北麓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幕。它也拉开了西泠印社115周年社庆活动的序幕。
展览共展出战国两汉时期的封泥115枚和战国玺印1枚。封泥均来自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是在山东省临淄区域内出土的,而战国玺印则来自上海博物馆。这枚藏于上海的战国玺印和一枚来自山东的战国封泥居然是一对“母子”,上面的文字都是“戬(职)内币(师)玺”。
古玺印和封泥存量不少,但是印章能与封泥对应吻合极为罕见。中国印学博物馆副馆长乔中石介绍说,他们看到了这枚封泥,立即想起了上博有一枚完全与之对应的玺印,因此向上博借展。
临淄在西周至战国时是齐国国都,在秦朝是齐郡治所,在汉朝又是齐王国的都城。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王令波说,当地出土过大量封泥,这对于研究齐国、齐地历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古代埃及、两河、印度和希腊都有类似封泥的东西,但是它们到了中古时代就消亡了。而中国则化封泥为印章,脉络没有中断?!鄙虾2┪锕菅芯吭?、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介绍说,从清朝道光年间起,封泥陆续出土。起初学者当它们是制作印章的泥范,后来才确定它们是封泥。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封泥出土,有的来自墓葬,可以见证墓主身份,有的则来自古代遗址?!暗笔钡墓倮艋岚压诘男旁募旁谝黄鹕栈?,而封泥不但不会被焚毁,而且会被烧硬,从而保留下来?!?/p>
孙慰祖说,近30年来,全国至少发现了10处大宗封泥,数量从成百到数千。他称其为封泥群,而临淄齐国封泥群就是其中的一处。封泥对于研究职官制度、郡县地理沿革、文件封检方式、官印体系、民族关系和书法篆刻等都有重要作用。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