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并非凝固不变,总是随时代进步而变化,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年味变化,变的是那些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与时代观念渐行渐远、与新消费理念不相适应的习俗,不变的是年的精神内核与内生引力
春节已经过去,但在节后上班的旅途中和岗位上,一些回乡见闻反而更值得咀嚼回味。在近些年的返乡见闻中,描述的大多是某些地方人情习俗以及亲朋饮酒、乡友世故等细节。对于这类习俗描述,网友中有点赞认可的,有调侃吐槽的,还有各种探讨求证。
对一种传统节日如此锲而不舍地全民投入巨大热情和精力,并反反复复引发各种赞美与争论,非中国“年”莫属。可以说,年味集聚了中国人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各种集体体验和共同憧憬,但又满怀地域特色与个人感受,不同人群、不同个体对年味的理解和感悟会呈现出各自的色彩。
这些不同色彩,从网络热议来看,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其一是为各种风俗打call的,只要不违背道德法律,存在即是合理;其二是对过年的一些礼仪规矩作出不同审视与思考,更多地在于舍弃;其三是中间型,既不认同以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传统年味不屑一顾,也不认可为寻求贵族式精神寄托而简单要求年味一成不变??凸鄣乜?,这些议论并不能机械地指责谁是谁非。
因为,当我们把年味框定在某一个地域或某一种行为的时候,站在任一角度都可以说出各自的理由。比如一个多年生活在城市的青年到乡下过年,可能更多的是好奇与不适应;一个从乡村走出去的人返乡,可能更多地夹杂着似曾相识却又难以言说的优越感与失落感;一个刻意去寻找灵感诗意或者有悲天悯人情绪的人,看到的又会是另一种寂寞。但是,如果说这些文字真实地抒发了年味、书写了年俗,肯定还有很多人不认可。
“年”,已经固化为中国人时间线条甚至生命印记中最重要的物理标记,并演变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尽管因地域、人群、族别等的不同,年的形式礼仪也各不相同,但亲人团聚、告慰心灵、期许未来,享天伦之乐、生活之美,已经在岁月的磨洗下凝结为年的厚重内核,并成为中国年、中国味的强大凝聚力所在。
年味并非凝固不变,总是随时代进步而变化,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从过年的形式礼仪到过年的方式方法,年味并非年复一年地简单重复,更非抱残守缺。现在40岁以上的人很多都有过除夕之夜围炉守岁的记忆,40岁以下的人则大多有春晚相伴过除夕的经历;20年前选择到宾馆饭店合家欢聚还不多见,现在连县城宾馆餐厅春节期间也一房难求。这一点,最新发布的今年春节客流数据已有体现,越来越多的人群在过年时彰显出与个人条件、喜好相向而行的特点。正是这种不断的改变,使得年味年韵更为悠长丰富,历久弥新。
年味变化,变的是那些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与时代观念渐行渐远、与新消费理念不相适应的习俗,不变的是年的精神内核与内生引力。假使以一种复古心态来品味今天的年味,或许会感觉年中的烟火味正在变淡;假使以一种愤青心情来看待今天的年味,恐怕难以体会到年味中的中国神韵与中国魅力;假使以一种看客似的高姿态或者为了吸引话题而以点代面,甚至添油加醋,则难免陷入以偏概全、不能自拔的烦恼纠结中。(作者:瞿长福)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