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月25日电 题:贵州:文化扶贫助搬迁群众过上安稳日子
新华社记者罗羽
入夜,吃完晚饭,收拾完碗筷,25岁的石再花在家中坐下来。听着屋外不断响起的鞭炮声,她拿出一块绣布,一边逗着家中的两个孩子,一边认真地绣起来。
“这是我们小区的培训项目,我之前已经培训过一次并拿到合格证书,现在想再熟悉一下,等新年过后有了生产订单,我就利用空余时间做些刺绣,多挣点钱?!彼怠?/p>
石再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庆云镇转珠村的贫困户。2018年,她一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从村里搬到坐落在从江县城的银新社区,过起城里人的生活。
“我平时在社区当网格员,一个月有1570块钱的工资。等小区的合作社接了订单,我再做些刺绣来卖,就可以多挣一点钱?!彼?,作为一个侗族人,她从小就跟着奶奶和母亲学习刺绣手艺,刺绣生产就是提供给他们的对口产业。
银新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指挥所所长龙映春介绍,该社区建成于2017年,先后分3个批次入住苗族、侗族、壮族、瑶族等搬迁群众共1275户、6504人,整个社区都是少数民族,其中妇女有1848人。
“社区有劳动力3467人,除通过引进4个扶贫车间、上门推荐就业等方式帮助2670人完成就业外,还针对少数民族妇女会做刺绣的特点,安排了免费的刺绣培训,引导她们利用空余时间做些刺绣产品挣钱?!彼?。
银新社区并不是唯一一个通过文化方式帮助搬迁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不少安置点正是通过探索文化扶贫方式,促进搬迁群众稳就业、兴文化。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中心村是一个瑶族村寨。近年来,这里成为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心村有村民600多户、2000多人,其中,搬迁群众有约400户、1600多人。
依托当地瑶族文化和紧靠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荔波小七孔,安置点已兴建成了文化风情旅游景区,不少群众实现就业。拉片村脱贫攻坚队队长何正光介绍,通过景区带动,目前中心村实现就业的群众有200人左右,未来2年至3年计划促进群众稳定就业500人至600人。
“我现在在景区的舞蹈队上班,平常就是唱歌跳舞把游客引进村里,一个月工资2400元,我很开心很满意。”搬迁群众王秀妹说,3年前,她跟家人居住在拉片村的英盘组,为摆脱贫困,不少村民搬到安置点,安新家、就新业,过起新生活。
已有两个孩子的谢花妹也是一名舞蹈演员,工作之余,她还做一些瑶族刺绣手链、包包等卖给前来游玩的游客,并利用直播平台推销自己的商品。
“我平时帮助引导游客,还向他们推荐瑶族文化产品,传播瑶族手工文化。”她说,安置点变身景区,游客逐步增多,不少搬迁群众有了稳定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