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其郊外就是寸草不生的流沙。经过几十年的“防风固沙”治理后,许多沙地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蜕变。新华社发
近日,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南部山区,漫山遍野杏花盛开,黄土高坡生机勃勃。新华社发
【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摘要
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就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退出陕西版图。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的榆林人民经过不懈努力,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创造了“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毛乌素沙漠退出陕西版图,陕北地区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陕西的伟大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典范。
关键词:防沙治沙 “两山”理念 特色产业 绿色奇迹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就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退出陕西版图。深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陕北榆林演绎了全球环境治理的绿色样本。
昔日沙窝窝,今日变绿洲。这是历史的契合,时代的奇迹,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待的最好回应与践行。
1.一张蓝图绘到底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生态建设创业史。
绿色,是榆林人千年的梦想。播种绿色,是陕西人的坚守。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历届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建设摆在首位,“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依托退耕还林等工程,按照“全封、远飞、近造”的工作思路,采取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植治、水治、土治相结合等综合措施,相继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陕西省全面治理荒沙”“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动。在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新建以樟子松为代表的常绿针叶林180万亩,完成“万亩连接工程”52片,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的榆林人民经过不懈努力,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硬生生地从茫?;纳持卸峄亓松婧头⒄沟目占?,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创造了“人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沙海巨变,举世瞩目。这是百万榆林儿女,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经过70余年的艰苦奋斗中取得的;是在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中取得的,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2.共产党员冲在前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生态建设人民英雄史。
在陕北,种树成为一种信仰,种树成为一种理想。几十年来,榆林人民凭借坚强毅力、超常的干劲与浩瀚无垠的荒漠和肆虐无情的风沙进行抗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心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人生乐章。以牛玉琴、石光银以及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代表的一大批治沙英雄和先进集体,以超人的胆略和气魄,孕育、磨练出“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为内涵的榆林治沙精神。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是一个从无豪言壮语、绝少慷慨陈词的农家女子。从1985年承包万亩荒沙以来,她贷款雇人,人背驴驮,治沙11万多亩。1993年,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拉奥博士奖”。1996年,她受联合国防止沙漠公约组织邀请,登上了庄严的联合国讲坛,联合国的官员说她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也应该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楷模。
“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的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1984年响应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把家搬到海子梁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号村,带领7个伙伴一头扎进茫茫沙海,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3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一干陕北硬汉,累计承包造林25万亩,在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各类植物5300多万株。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林农杰出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全国治沙英雄等60多个奖项。
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40年间先后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380多位姑娘前赴后继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以尺寸之功积出千秋之利。
在榆林,无论是牛玉琴、石光银还是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中的典型代表,都是为战一片黄沙,盼一星绿荫,苦苦坚守数十年,为绿色而奋斗,为绿色白了头,用心血和汗水在毛乌素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3.营林治沙靠科技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生态建设的科学史。
治沙造林有其自身的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是确保沙漠治理收到实效的必然要求。几十年来,榆林沙区人民在与风沙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向自然学习、向失败学习,大胆实践,探索出科学治沙新机制、新途径、新办法,闯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面对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林科人员从榆林地名着手,从点滴的、零星的沙柳柠条等沙生植物中寻启示,坚持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在干中学、学中干;根据榆林的自然环境与立地条件,总结出不同地形地貌的治理办法,指导群众逐渐从单纯防风固沙植树造林到多种杨、柳、榆、杏、果等经济林、搞果园,不断优化林木结构。这些因地制宜的办法,今天看似简单,当时却是林科领域的党员干部群众不断摸索和千百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在榆林,林科专家是备受人民尊敬的“绿色精灵”“绿色使者”,他们长年穿梭于大漠之中、沟壑山区、盐碱滩上。对既长不出庄稼,也长不起树木的盐碱滩,科研人员探索出采用挖沟排水、拉沙压碱、改良土壤,然后植树的办法;对南部山区山大沟深的地方,发动群众在沟里打坝蓄水,山上兴修梯田,将沟壑山地变成水浇田和苹果园;在利用“溃沙急流,深浅无定”榆林最大的河流——无定河时,组织群众修梯田、修坝地、修水库,植树造林防风沙,引水拉沙造良田,在长达300多公里的沙漠地带,修了10条大型水系,将毛乌素沙漠拦腰截断。走出了既为用水,又为治沙,从水利治沙到综合治理的发展之路。
同时,林科人员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樟子松是榆林成功引进的品种,为充分发挥其防风固沙性能好的特性,在1973年就建立了西北地区唯一的樟子松良种基地——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与此相类似,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成立的“榆林市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开发长柄扁桃产业;建成的市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开展了大樱桃、黑枸杞、美国红树莓等11个项目的试验研究。
几十年来,党带领榆林人民始终依靠科技求实效、使巧劲,不断提高治沙的进程和绩效,使浩瀚无边的沙漠被片片绿洲所取代,用智慧熔铸了尊重规律、崇尚理性的品格。
4.敢向沙漠要产业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贫困地区“拔穷根”的致富史。
“要想沙窝富,就得多栽树”,这是榆林沙区人民的生活信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根植于心的时代追求,几十年治沙就是坚持问沙漠要环境、要产业、要效益。
以治沙造林为基础,榆林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工程,在城郊建成100多公里的环榆林城生态圈。建成以榆林沙地森林公园等为主的16个城郊森林公园。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铁路沿线、河流沿岸、水库周边建成绿色长廊1800多公里。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现成为文化积淀深厚和宜居宜业的塞上绿洲。
在良好生态防护屏障的庇护下,榆林“东枣、西薯、北种、南豆”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400万亩,其中红枣170万亩、“两杏”80万亩、山地苹果65万亩、长柄扁桃40万亩、核桃32万亩、海红果5万亩,架构起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现代特色大农业、大生态产业与能源工业已成为榆林市经济快速崛起的主要力量。全市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人均GDP已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位??梢运担迪至恕傲置阜崮练⒕薄比娣⒄沽己镁置?,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人民富裕的和谐发展之路。
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粮仓”“塞上绿洲”的逆转,是榆林人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出的一条因绿而兴、因绿而富发展道路。毛乌素沙漠退出陕西版图,彰显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世世代代与黄沙打交道的陕北人民过上有品质生活的历史担当。
(作者:宦洁、康喜平,分别系中共陕西省委党?!采挛餍姓г骸掣毙!苍骸吵?、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教授)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